close

《資治通鑑》裡面,對於子思的記載不多,大約兩則,但就這兩則來說,我總懷疑司馬光不會是其實很討厭子思吧,所以故意去記載子思做過的囧事。

這兩則裡面,第一則是子思推薦衛國國君用茍變當大將,衛國國君說:「我知道這人有本事,但之前這個人當官徵稅時,吃了老百姓兩顆蛋,品德有問題,所以不用。」子思則說:「你現在處在戰亂的時代,找有才能的人幫你打仗讓你活下來都來不及了,怎麼會為了吃兩顆蛋的事情放棄人才呢?這等淺薄的心思,最好就別傳出去了,丟人吶!」

但子思的這個論點,跟司馬光在《資治通鑑》紀錄知瑤之亡所提的用人標準卻是相左:「若只剩下才勝過德的小人跟無才無德的愚人這兩種人可用,那只好選個愚人,因為小人有了權力,又拿他的才幹來作惡,一定無惡不作還無人能制,不如挑個無才無德的,至少這種人想為惡還制得住他。」

茍變這人有才無德顯然是個小人,照司馬光的標準,當然是不可用啦。所以記下子思跟衛君提過這件事,豈不是故意在吐槽子思嗎?

第二則是子思跟公邱懿子評論衛國國政病在「國君太有主見,搞到臣子不敢獻策,只好說國君賢明眾所不及,最後就是君不君、臣不臣」。之後子思又親自跟衛君重述了他跟公邱懿子講過的評論。

說一個國家「君不君、臣不臣」是很嚴厲的指控,如果照子思標準,「國君太有主見」是不對的,那秦國就不該無視貴族的反對,變法求強了,趙武靈王就不該無視群臣的反對,下令胡服騎射了。所以問題本不在於國君太有主見,而是群臣庸諾。

然而群臣庸諾,又有兩個可能,一是衛君搞獨裁專制,是獨夫,把敢反的都殺了,剩下的人自然庸諾,一是群臣才不如君,也只能庸諾。

但看子思才跟衛君指教過用人,子思也都還活好好的啊,所以怎能說衛君搞獨裁?因此衛國的狀況該是後者。

其實衛國這種狀況,在現代許多組織裡也可以看到,多數人都是庸才,有時領導人因為受到的教育比較好或者經驗比較豐富,顯得聰明點,其他人很容易就會覺得「反正老大那麼聰明,我的智慧跟閱歷都不如他,聽命照辦也就是了,何必跟老大唱反調?反正就混口飯吃囉」。

但有些人就跟子思一樣無法體察這種實況,內心覺得「媽啦,這種能力也好意思稱賢明,不就是你的手下不想擔責任。又懶得跟你辯論嘛!簡直沐猴而冠!」

如果是一般人,自覺組織無才前途黯淡而想求去無妨,畢竟人微言輕嘛。但若像子思一樣受衛君賞識,要真有心,又有能力跟見識,該做的是提些解決方案,亦即子思若覺得群臣庸諾,該跟衛君講如何增加人才,或者提昇群臣發言量供主君決策之用,如郭隗為燕昭王招賢、鄒忌諷諫齊威王納諫。結果子思做了什麼?看樣子他也就只是丟句「君不君、臣不臣」的評語,搞得自己像個放炮不用腦的魯蛇憤青一樣,讓我現在看了都不免覺得「子思這傢伙是不是不行啊?發現自己搞不定就把賞識他僱用他的人痛罵一番,只為自己找個退場的台階?」當然,子思被後人稱為述聖,想來學問是有的,地位也是高的,只是《資治通鑑》卻單記下這兩則事蹟,還真是讓我不由得懷疑起司馬光對子思的評價吶。

記得孔子有個後人叫孔斌,受魏王賞識,任魏國國相前就對魏王說「大王要能採用我的治國方針,使國家太平富足,我就是天天吃蔬菜、喝涼水也心甘情願。如果大王只想讓我當擺設,那我和普通百姓又有甚麼區別?」但九個月過去,魏王是言不聽計不從,孔斌感慨說「建議不被採納,是我的建議有不合適的地方,建議不合主君的心意,我再做他的官,享用他的俸祿,是不做事白吃飯,我的罪過也太大了!」於是選擇辭官。同樣都孔子後人,比之子思,孔斌的作法是既光明又高尚。

以下針此文所提二事提供個參考連結:

子思薦茍變
http://baike.baidu.com/view/1297163.htm?noadapt=1

孔斌辭官
http://www.epochtimes.com/b5/6/2/26/n1238145.htm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資治通鑑
    全站熱搜

    占卜師子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