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初,知宣子將以瑤為後,知果曰:「不如宵也。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射禦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惠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知宗必滅。」

簡譯

當初,晉國的知宣子想立知瑤為繼承人,族人知果說:「不如立知宵好點。知瑤有超越他人的五項長處,卻有一項嚴重的短處:長得又高又帥,是長處,精於騎射是長處,才藝雙全是長處,能寫善辯是長處,堅毅果敢是長處。可惜待人卻非常不仁厚。如果他以自身的五項長處去霸凌別人為惡,誰能和他和睦相處?要是真的立知瑤為繼承人,那麼知氏宗族一定滅亡。」

關於知瑤這個人的記載,是出自《資治通鑑.周紀.威烈王二十三年》這段時間主要事件是韓趙魏三家分晉,但實際上該說是韓趙魏三家分知,分晉反而沒啥多說的。

這件事的後續是,知宣子沒理會知果,後來知氏宗族果然因為知瑤而滅。知瑤這個人有句名言「我不找別人麻煩,別人就要感恩戴德了,誰又有那麼大的膽子敢來找我麻煩!」(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從這句話就可以知道這個人囂張狂妄的性格。

我特別記下這件事,是因為想到了自己的一些經驗:有的人是天之驕子,既是高富帥(或白富美),書也唸得不錯,有很好的學經歷,做事從來就是順利成功,論理乍看之下也頗有見地,可是待人處事、做下決策,卻不曾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因為他的人生經驗裡,向來就是人家喜歡他、包容他、討好他,他當然不需要用到什麼同理心,也不可能體會到受挫失意。更不用奢望要這個人在高牆與雞蛋之間作選擇時,還能堅定不移地去支持雞蛋那邊,而不管高牆多麼正當,雞蛋多麼咎由自取。

(當然,我也見過有些天之驕子,待人卻也很仁厚寬大,也見過有些人天份、相貌、財富一點優勢也沒,性格卻非常囂狂,不特別針對這兩種人著墨,是因為遇上這兩種人都不會真的造成什麼危害或損失:仁厚的天之驕子,利人利己,人見人愛;囂狂的魯蛇,損人損己,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人人都喜歡強大聰明美好的人,這是天性,一直以來社會對於菁英份子也特別包容,但到我這年紀,會發現與人互動,對方待人寬和厚道,果然是最重要,不然你就會發現你的人生都浪費在應付別人無盡的要求裡,而且對方絕不會有絲毫感激之情,因為「感激」源自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同理心,但這概念並不存在於這些天之驕子從小到大的思考模式裡。這些人作決策,也一定只有精英思維,更不用奢望他能有什麼濟弱扶傾的行為了。

司馬光評論這件事,則認為知瑤算是個才勝於德的小人,才會搞到知氏滅亡,他還很仔細為這件事做了分類跟說明,我簡單翻成白話:

才與德是不同的兩回事,但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當作是賢明,於是就用錯了人。所謂才,是指聰慧、明察、堅強、果毅;所謂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德才兼備稱之為聖人;無德無才稱之為愚人;德勝過才稱之為君子;才勝過德稱之為小人。

挑選人才的標準,該是這樣:聖人、君子才是首選,若只剩下小人跟愚人這兩種人可用,那只好選個愚人,因為小人有了權力,又拿他的才幹來作惡,一定無惡不作還無人能制,不如挑個無才無德的,至少這種人想為惡還制得住他。

司馬光的這番道理,巴菲特也認同的,所以他選股一定會看專業經理人的人品,我當然也認同這件事:畢竟世界上的人何其多,何必要找個人品有問題的人結交呢?但我想,一個公司的經營者,用人就很難這麼簡單了,有時你明知這個人可能有問題卻是非用不可。關於這個困境《資治通鑑》裡也有記載:

周安王二十五年,子思跟衛國國君推薦了苟變為將,衛國國君回答:「我知道這個人有本事,但之前這個人當官徵稅時,吃了老百姓兩顆蛋,品德有問題,所以不用。」子思就說啦:「你現在處在戰亂的時代,找有才能的人幫你打仗讓你活下來都來不及了,怎麼會為了吃兩顆蛋的事情放棄人才呢?這等淺薄的心思,最好就別傳出去了,丟人吶!」

偷拿蛋看來是小事,但一個人徵稅會偷蛋,當將軍會不會偷拿軍餉?會不會為了利益私通敵國?這誰也不知。幸好我不是衛國國君,也不用煩惱這問題,但我相信,諸如此類的問題,一定是許多組織用人的困境。這本書最初是想寫給皇族當歷史故事書,但我想皇帝看了這些,一定也覺得哭笑不得:怎麼書裡總拿些其實作不到的事來說嘴呢?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資治通鑑
    全站熱搜

    占卜師子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