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  起
這篇文章該算是〈無視論在塔羅牌陣裡的應用〉的前導文,因為想探討這個主題,必須要對「塔羅占卜」、「牌陣」、「無牌陣」與「無視論」等概念有所了解,才能把無視論用於牌陣之中。雖說這些資訊在當初舉辦「無視論在塔羅牌陣裡的應用」的座談會裡有提到,但以我現在的眼光看,當時的投影片結構太瑣碎,覺得不如重寫,但如果都寫在一起,也實在太多了點,怕模糊了主題,決定獨立成篇。

尤其我一直以來都是有在使用牌陣的,以我現在的認識,牌陣其實是一個更有難度,也更個人化、新手更難掌握的技巧,覺得不如趁此機會撰文闡明,留個紀錄在,以後要討論要思辨相關問題,也有個資訊可以看。

正  文
牌陣說來是塔羅占卜裡一個很泛用但比較進階的技巧,要了解牌陣技巧的優點,可以先拿來跟最簡單直觀的單張牌占卜做比較,單張牌占卜的模式是問卜者問一個問題,抽一張牌,然後占卜師說明該牌牌義。整個流程如下:

這是拿一個遇到過的實例改寫,問卜者問跟某女的關係,一邊想了解原因,一邊想找方法,一邊又在問自己的桃花,最後又繞回問跟某人的發展,整個對話主題進入一種發散的狀態,訊息漸趨凌亂,卜師或問卜者都會有不知所云的感覺。尤其占卜本就無法做到百發百中,所以這樣連續卜測,要是剛好錯了一兩張,容易讓整個解讀陷入一團混亂。加上因為占卜主題容易發散,問卜者更容易無意間重複卜測,最後難免出現顛三倒四的狀況。如此例,前面占卜出「積極追求不可行」的結論,後面卻又問了「直接告白如何」,等於重複卜測,結果竟能得到滿意和樂的結果。這樣就會讓人懷疑該不該信賴這個占卜。

傳統的牌陣技術,適可解決單張牌解卜主題發散的問題,並且從機制上迴避問卜者無意間重測的可能:牌陣會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架構,已預設要用幾張牌,每張牌各看哪些問題,讓占卜主題不會漫無邊際地發散下去。占卜師也可以根據每張牌落入的位置,用來推斷所占之事的來龍去脈如何,以下以關係十字牌陣為例說明:

 

這樣看來,用牌陣當然清晰簡單得多,問卜者也比較不會思緒發散,隨想隨問。占卜師也不致疲於應對,而牌陣結構也方便占卜師做紀錄,進行占卜研究更為便利,這該算是個不錯的改革。

只是實際用過牌陣後會發現,比起單張牌占卜,牌陣一定是比較難上手。這是基於三個原因:1.事前構築的牌義不夠多,用不了牌陣。2.對牌陣理解不夠,用不了牌陣,3.牌陣與牌義結構沒有充分搭配,用不了牌陣。

第一點很好理解,牌陣一次抽個三到十張牌,資訊用量遠過單張牌。本來可能占卜師自建的牌義也就「狀況」跟「態度」,牌陣多一個「可能的阻礙」,是不是就要多構築出相對應的牌義?若又多出一個「恐懼或希望」,那是不是又要多構築出一個代表恐懼或代表希望的牌義?想想,塔羅牌有78張,又有正逆位,等於牌陣裡每多用到一個概念,占卜師就是得多出156個牌義要構築,一個牌義算100字的資訊量,156個牌義就是15600字啊!真是個大工程,那還不夠難嗎?所以常遇到有新手選了牌陣抽了牌,結果不會解,跑來求助,一問之下,才發現根本也沒先構築好所需牌義啊!

第二點也還算好理解,畢竟使用一個牌陣,如果沒大概理解每個位置提供什麼資訊,可能抽了牌也不會得到自己想知道的訊息。比如曾見有人問「想了解男友對我的看法?」然後選用一個根本不提供「關係人想法」資訊的賽爾特十字牌陣,這樣當然沒法論啊。其實我一直搞不懂,現在的抽牌程式都做的不錯,還會附上每個位置代表的訊息。但怎麼就有人選用牌陣時,都不會看一下該牌陣提供的資訊是否足以回答問題?而且,許多牌陣乍看之下可能長得一樣,但每個位置是要看什麼意思,這卻是不一定的。這有版本的差別,甚至占卜師還會根據個人的需求重作設定,若此,使用牌陣前搞懂每張牌的位置提供什麼資訊當然更為重要。

以著名的賽爾特十字牌陣為例,自1911年偉特〈Pictorial Key To The Tarot〉一書傳出後,大體結構沒變,但在不同書籍裡卻可見到小幅度修改。我看到目前為止,丹尼爾的神祕學世界塔羅葵花寶典提供的賽爾特十字算是最符合原著,可是在第二張牌的位置,還是和偉特有所出入,丹尼爾跟葵花寶典都說是「阻力或助力」葵花寶典進一步解釋:「如果是好牌,表示對問題有幫助的助力;反之則為阻力。」但在偉特原著裡,卻明確是指「阻力」,且如果該牌剛好代表順利,則代表此事沒有阻力,也可能代表原本的優勢起不了作用。

而在《78度的智慧》一書,作者瑞秋於〈占卜的類型.賽爾特十字牌陣〉章首已直言有做過變動,看內文,3-6張牌的順序被改變了,此外,第1、2張牌的意思被明確更動,作者認為第一張牌該代表內在或狀態,第二張牌代表外在或行動,《塔羅入門》也明示這個牌陣有不同版本,一樣更動第3-6張牌的順序,把原排序第4張牌「已存在的基礎」改成第3張,並用「根本原因」的概念取代掉。下圖以藍色為偉特版,說明每張牌怎麼放置與代表意義,並把修改3-6張牌牌序的版本另外繪製出來,用紫色標示,方便理解:

是以就算是流傳最廣的賽爾特十字,不同版本間,可能就有一半的牌,位置跟代表意義不同,許多新手在這個地方又遇到挫折,因為他可能根本沒想過牌陣的位置並沒有統一,還以為拿了牌陣名跟牌面就有得問人,事實上並非如此,這當然也增加了學習與討論上的困難。

第三點原因就要花點功夫解釋了,「牌陣與牌義結構沒有充分搭配」是什麼意思啊?關於這點,我想先從一個久遠前的小疑惑談起:之前在看網路流傳的牌陣,常覺得有個最直接且顯而易見的問題「牌陣要求每個位置上一定要有牌出現,這難道不會造成「複合問題的謬誤」嗎?」

這個謬誤,英文稱為complex question,又稱既定觀點問題(loaded questions)是指:在問題中摻入預設的觀點,對方一旦回答,就等同承認這些觀點是真的。比如占卜時,可能兩人關係其實沒有出現特別問題,但因為使用的牌陣裡已經設定了「可能的阻礙」這個位置,這等於預設兩人關係一定有出現問題。

後來發現,其實這樣一個小小疑惑,就代表我對塔羅占卜的認知與體會跟原牌陣設計者頗有差異:可能牌陣設計者預設會用到這個牌陣,就是因為已經跟問卜者做過溝通,確認出事了,才拿這牌陣來做分析,所以特別設定這個位置,每張牌的牌義也都設定好了「可能的阻礙」;但我卻認為,只要大概知道問卜者問的是哪一類的問題,就要能開始占卜,然後憑牌面說出可能的問題點,當然也可能根本沒問題,這時牌面就該出現代表沒有問題,甚至反有代表利益或好處的牌出現。至於與問卜者溝通牌面與實況的差異,則是首次解釋完牌面以後的事。

這個差異還會進一步擴大,既然我認為,阻礙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應該都要單憑牌面吉凶徵兆析論,是以牌陣裡「可能的阻礙」這位置就該改成「阻力或助力」囉?也因為沿用了這個邏輯,牌義構築也會被影響到:既然同一個位置可能代表阻力也可能代表助力,是不是就要先分好哪些牌為凶兆代表阻力,哪些牌為吉兆代表助力?所以我跟牌陣設計者的牌義結構也會變得完全不一樣:他的每張牌都有阻礙,我則有分吉凶。牌陣與牌義至此緊密搭配,與占卜師個人特質結合。

這類討論可見諸《78度的智慧》一書第343-345頁〈占卜的類型.賽爾特十字牌陣〉一節,對牌陣裡「最佳或理想結果」這個位置的探討。亦即這類辯證過程,雖然罕現於書,卻非我個人獨見。其實照我看,探討諸如:是否該把「可能的阻礙」代換成「阻力或助力」、把「理想或最佳結果」改成「可能的結果」、「牌陣裡設置解決方案牌是否可行」...這類「把牌陣某個位置設定為代表某種資訊是否合宜」的問題,才算進入討論牌陣技巧的領域,只是九成九的問題,卻都還停留第一、二點。

結  語
綜上所述,牌陣除了讓分析內容明確、理論系統嚴謹,也是個高度體現占卜師個人理念、經驗與體悟的技巧:什麼問題該用什麼牌陣,一個牌陣裡每張牌代表什麼意思,其實是占卜師個人經歷無數錘鍊後所得,也不是隨便拿來就可以用的啊。這也讓占卜師個人特徵明顯,很難被模仿,一個人若只是依樣畫葫蘆,只學牌陣或牌義,卻沒有經占卜師本人親授指點,很難掌握真正的訣竅。然而高度個人化的結果,也讓新手很難掌握、很難入門,彼此之間也很難討論,也讓學習者常感挫折。

這也是為何我始終倡議「如果要問卜不如直接把問題寫明讓占卜師代為抽牌代為選擇牌陣即可」,因為要一個對於牌陣、對塔羅占卜根本沒概念的人,讓他自己找牌陣又抽牌,其實就只是給那些好心的塔羅占卜師找麻煩罷了。搞了半天一堆資訊都還要重複確認。而針對想學塔羅牌的人,我則在〈給新手的塔羅占卜自修建議〉文末提供一個求教範本,以求減少溝通問題,一次到位。

占卜師磨子比我更早就在玩塔羅牌,也更早就發現到牌陣的問題,也為此發展出無視論,並在介紹無視論時講到這個淵源:「牌陣有太多矛盾之處,另外就是,有個牌陣的框架,解起牌來容易綁手綁腳的,無法讓占卜師輕鬆發揮更多的實力,甚至牌陣的使用也比較容易讓占卜師的思考僵化,那麼解起牌來也就制式了許多,解牌的層面相對的也減少許多」。因為針對無視論我已經寫過專文,所以接著的文章,就是談談如何把無視論跟牌陣做個結合。

arrow
arrow

    占卜師子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