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開始,我一直在關注吳寶春想唸EMBA這一連串的新聞,本是當作一個社會現象跟社會制度問題在觀察,但搞清前因後果後,我終於覺得,這整件事都太怪異了,這一定是吳寶春運氣出了問題吧,然後找了吳寶春的生日(1970年9月5日)排了流運,果然是凶運發動,是非沾身!

2013年流運分析表  提供:占卜師子鳴0926-047-778
運勢類別\月|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
亨通鴻運:吉|吉|吉|吉| | | | | | |吉|吉|吉
口舌意外:凶| |凶|| | |凶|凶| | | |凶|凶
處處受挫:衰| | | | | | | | | | | | 
智力下降:衰| | | | | | | | | | | | 
體力衰退:衰| | | | | | | | | | | | 

其實吳寶春想唸EMBA這件事,是來自3月20日,天下雜誌518期由何榮幸撰寫的一篇專文〈政大EMBA,向吳寶春說不!〉,而且天下雜誌還先做好了影音專訪,提前一天在3/19日上傳。

這份最初的報導,是在談一個問題:「在台灣,要想申請EMBA,依教育部規定有兩個門檻:大學學歷,或是甲級證照,偏偏台灣烘焙業界最高就是乙級證照,沒有甲級,也就是說,台灣所有烘焙達人,無論專業成就多麼出類拔萃,那怕是世界麵包冠軍吳寶春,只要不是大學畢業,都別想念EMBA。就連想用筆試去報考碩士都不行(可查閱台大102年碩士班招生入學簡章附錄:大學同等學歷認定標準第三條)。」

於是這就衍生出第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就連吳寶春都得先具備大學學歷才能念EMBA,不然就連申請都不行,所以這是要說,在台灣政府與教育單位的眼裡,所有台灣的大學畢業生,不管努力唸書的、混日子畢業的,都比吳寶春更有念EMBA的資質?比吳寶春更有在商場上成功的潛力?但吳寶春怎麼可能比台灣大學任一畢業生沒有資格呢?這一定是哪邊出了問題啊!

其實進一步去考察這法條,最初是設定有甲級證照可以抵大學學歷,但是法令的設計者忘了台灣很多證照最高只到乙級,並沒有到甲級啊!當然也沒想過配套措施,所以這真是法令設計上的疏失。 

此外,因為吳寶春在接受採訪時,早已向新加坡國立大學申請EMBA,並已與該校兩位商學院的教授進行完第一階段的面試了。於是這又引發第二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麼新加坡能,台灣不能?那是台灣設立的申請資格對?還是新加坡國立大學設立的標準對?但人家新加坡國立大學世界知名,亞洲大學裡面更是數一數二,遠勝台灣所有學校,我們哪來的自信可以毫不懷疑地認為台灣設立的申請資格比新加坡國立大學更正確? 

另外據蘋果日報〈挖人才 歐美EMBA放寬入學〉指出:「英、法、荷等國的EMBA課程,雖然大學或是學院以上學歷是基本要求,但EMBA更重視工作資歷,若是國際知名的優秀人才,就算不是大學畢業,學校也可能錄取。」所以這件事就不再是單純地「為甚麼新加坡能,台灣不能?」而是「為甚麼歐美等先進國家能,而台灣不能了?」我還特別為了這件事查閱英國劍橋大學MBA的申請資格,確認劍橋也不要求非得有大學學歷也可申請,就是改用GMAT成績來代替學位即可,甚至於說要是能證明工作技能與經驗遠超GMAT能測定的水準,那也可以不用附上GMAT成績(亞洲排名第一的香港大學MBA班,申請資格亦無學歷限制)。

正因察覺到這個問題的荒謬性,加上天下雜誌的影響力,在馬英九、江宜樺包含李登輝的關注下,教育部21日就火速把這不合時宜的行政命令給修改掉了,有人評論這叫因人設事,但如果把這整個邏輯搞懂,應該是要嫌改太慢了,十三年前,郭台銘要申請念台大EMBA時就該改好了。

本來這件事該就此結束,但我覺得很怪的地方是,這新聞衍生了很多爭議,有些甚至是假議題,甚至導致有人開始認為吳寶春是藉機炒作,也才讓我覺得應該是吳寶春運氣出了問題而有此文,以下舉幾個摘在這邊:

1.不是說新加坡派了十幾位面試官來台灣搶人嗎?

怪了,這消息不知哪邊傳出來的,我google了半天是沒看到什麼文字資料。而且最初天下雜誌的報導說的就是兩位面試官:「吳寶春從高雄專程北上,參加一場為他破例舉行的面試,...走進會場,主持面試的兩位新加坡國立大學(以下簡稱新國大)商學院教授...」

2.關台灣屁事,吳寶春根本也沒申請台灣的EMBA啊!

這也是個假議題,因為一開始就是吳寶春「連遞申請書的資格都沒有」才引起討論,並不是在討論吳寶春有沒有去申請台灣EMBA的問題,或者吳寶春申請後沒有通過審核的問題,據〈政大EMBA,向吳寶春說不!〉一文,司徒達賢還特別為了「吳寶春是否可提出申請」一事召開專案會議,但教職員立刻反映:「絕對不可能!每個EMBA學生都必須繳交大學畢業證書,吳寶春即使錄取,教育部那關,一定通不過。」所以吳寶春這問題還不用討論到申請後能不能被錄取,他是連申請的資格都沒。

3.新加坡也沒派人來台灣面試吧?

這是個與主題無關的議題,該算是顧左右而言他的邏輯謬誤:另提不相關的話題,把注意力從原議題移轉開來,並且藉注意力移轉到其他議題,趁機「贏得」爭議,但其實對於原本的議題並沒有做出其他討論。吳寶春這個事件裡,就算新加坡沒派人來面試,根本無關宏旨,依舊不能改變原本為何新加坡能而台灣不能的主要議題。

進一步考察這個說法其實就是來自中時提供的〈吳寶春澄清未申請國內EMBA〉這則新聞(此文同時被自由時報引用過,不知為何被中時、自由接連徹下,在此留的是苦勞網的連結)但這個說法跟天下雜誌的報導不管是文字或影音專訪都直接牴觸,《天下雜誌》主筆李雪莉23日更直接在個人臉書批評中時的內容為錯誤報導,是在坑殺吳寶春。而中時這篇報導從23日上午5:30貼出,不到一日,就在當天下午疑似已被中國時報刪除,至今也沒恢復,此事23日下午先臉書網友哲學星期五整理相關資料,後更有東森新聞專文報導

我後來有找到撰文記者王瑞瑤的部落格文:吳寶春上學記聲稱自己的報導確實有經過電話採訪,長官決定撤下與她無關,是「中時沒有勇氣面對真相」,並將被撤下的文章全文刊載於文末,自由時報並以〈吳寶春稿件被撤? 撰稿記者:中時沒有勇氣面對真相〉為題寫了報導。

這可真有趣,吳寶春明明在影音專訪臉書,甚至在23日接受新加坡聯合晚報的採訪時,都提到「新加坡國大派教授赴台面試」這件事,王瑞瑤的報導卻說據她22日中午親自電訪的結果,吳寶春坦承「新加坡國立大學沒有派人來面試」只有送申請書。這可有趣了,所以現在是誰在說謊?

那如果最初就是吳寶春沒說出真相後來又跟王瑞瑤吐實,又將產生新的問題,為何又會在電話裡跟王瑞瑤吐實?是王瑞瑤其實兼具檢察官身份其權威讓吳寶春不敢騙他?或者天賦異稟比資深警探更行,透過電話的氣勢就能逼迫對方說出真相?還是王瑞瑤就是有那個本事,透過電話就能讓採訪者信賴她,並忍不住像個做錯事的小學生一樣說出實話?還是因為他們有過命的交情吳寶春無意間跟她坦白?用吳寶春跟王瑞瑤當關鍵字google了一番,又不像是這樣。有查到王瑞瑤寫過〈睡在化糞池上的麵包大亨〉、〈零錢可買的野上秒殺麵包〉有講到吳寶春,而若要以這兩篇文章來看他們的關係嘛...,有興趣自行看閱體會一番囉。

我又從臉書上看到有人提到天下雜誌那篇報導的記者何榮幸跟王瑞瑤是舊識,心血來潮,又Google了一下這兩人的名字,發現他們以前確實是中時同事。許多新聞還兩人一起採訪寫的,王瑞瑤寫的吳寶春上學記等於間接批判何榮幸的獨家報導,卻沒看她提及有跟何榮幸另行查證過?想想是很有趣,不過這件事就這樣擱著吧,無關本文宏旨啊!

4.麵包師父幹嘛念EMBA?他也已經很成功啦?不然找個專業管理人來經營也好啊!

這個說法由李家同梁文傑提出,但思考一下EMBA是在教什麼?EMBA是專為經理人量身打造的MBA學程,特重理論與實務的結合,強調案例研究與討論。通常是提供給已工作多年的中高階主管的在職碩士進修學程。先瞭解這個,再想想吳寶春的狀況:是年營業額兩億的企業經營者,手下員工約六十人,2013年度還幫員工加薪8-10%,給3.5個月年終。正打算讓店裡麵包師傅入股,實現共享價值。而且他還很有企圖心想要在新加坡、東京、上海開店...。這不正好是EMBA這個課程想教授的對象嗎?他想做的事,涉及員工福利、企業成本、跨國經營、品牌價值等問題,難道不需要用到EMBA的相關專業知識嗎?

另一方面,吳寶春是從學徒開始當到麵包師父,經過十幾二十年的沈潛與努力,最後靠個人的努力與專業,一躍成為企業負責人,換做你我是吳寶春,站在他這個位置上,背負家人的期望、親戚的支持、朋友的祝福,扛著貸款的壓力、員工的生計、股東的要求,難道不會戰戰兢兢?不會懷疑自己到現在的成功也許只是純靠運氣?不會想說自己可能還是欠缺很多知識需要補充?如果會這樣想問題,最後的結論當然就會是:還是想辦法多學著點吧!念EMBA就會變成一個必然的答案!

至於找專業管理人經營的提議,則根本與現代管理學所見不合,管理學界大老、政大講座教授司徒達賢即撰文討論過此事,並指出「創業家族與專業經理人共治」才是較好的方法,但要一個老闆能跟專業經理人共治,沒有相對應的知識還能共治嗎?所以最後還是一定會回到原本的思路:想辦法多學著點吧,結論依舊會是念EMBA!

這時反過來看這些主張吳寶春沒必要念EMBA的人,有哪一個是白手起家,有哪一個實際經營過營業額兩億的企業?哪一個人手底下管六十個仰仗他鼻息的員工,哪一個正在積極打算擴張店面、實現員工入股?又有哪一個人需要背負父母朋友的祝福、股東的期待,貨款的壓力?看到現在也沒看到一個。但這些沒實際管過企業的素人倒是很好意思出言指點江山吶。

5.就不能老實按部就班唸書,先讀完大學再念碩士嗎?一定要跳級念EMBA嗎?

此論點可見諸〈台灣愛迪生建議:先讀大學再修碩士〉一文,但這也是個假議題,因為天下雜誌3月20號的文章即載明吳寶春本來的想法就是,若申請新加坡國立大學EMBA沒過,要去念空中大學!而且如果本來就直接有EMBA念,為何要再花時間念空中大學?難道是因為這個世界的時間忽然變得不珍貴了,所以可以恣意浪費?

6.念EMBA很難耶,要會統計還得念英文原文書,只有國中畢業有能力念嗎?硬要爭取這個申請資格,搞到EMBA連同碩士錄取好像降低了標準?學歷不就更加浮濫化?

這個論點可見諸〈念EMBA 學者:有大學基礎較恰當〉與〈吳寶春事件/門檻要放寬 負面影響先擺平〉兩文,但這些論點都混淆了「申請資格」跟「能力審核」這兩件事,當然更是個假議題:又不是能申請就一定能錄取,還要審核啊!各校入學審核委員會又不是裝飾品。不然隨便來個有大學學歷的阿貓去申請政大EMBA看看啊,就來檢驗檢驗政大EMBA班入學審核委員會是不是裝飾品嘛!

這次事件的爭議點,一直就是「申請資格」:一個人就算是個天才,自修統計、會計、經濟,又精通英文,在專業領域裡浸淫十數年,是個事業有成的企業家,手下都博碩士,自己還持續吸收新知、用功讀書,但就算這樣的人,只要他沒有大學學歷、沒有甲級證照,在台灣就是不能念EMBA,就連想用筆試去報考碩士都不行。

相反地,一個人就算有大學學歷,但是沒有任何特出之處,成績不佳,工作表現也差,這樣的人卻有資格可以遞交申請書!只是整個制度的設計是,雖然這樣的人也可以申請EMBA,還有個審查階段,學校審核委員會又豈會錄取這樣的學生?而即便真讓這樣的人入學,這好像也是各校入學委員會的責任,與「申請資格」這個議題又哪有什麼關係?

 7.其實吳寶春是在炒作話題吧!

這是個很難否證的猜測,就好像我們很難否證「提出這個說法的人是在訕言賣直、沽名釣譽」一樣。人只要有點知名度,會引人好奇,這時做出一點有話題性的事,都會是新聞,也都很容易被認定是炒作,這兩者的界線是模糊的:前妻找到男朋友了是新聞也可以說是炒作;一年前決定要念EMBA還跑去企業班旁聽,事到臨頭發現自己沒資格申請台灣的EMBA,這可以是新聞也可以說是炒作;消息傳出覺得媒體誤會了,發個聲明,也依舊可以說是炒作

但可以知道的是,如果以吳寶春即將做的事來看,也就是六月份打算在台北設店,以及七八月暑假期間會有個人自傳式電影世界第一麥方上映,再對照現在的時間看...,嗯,現在是三月底啊!以台灣人的健忘程度,現在就炒作,會不會太早了點?我今天寫這文章是3月24日,蘋果日報就找不到相關新聞了呢。而且吳寶春看來也沒在使用手機,如果是一個要炒作的人,應該是早早準備好手機隨時等人聯絡才對,怎會讓總統馬英九記者王瑞瑤這些人打了半天的電話都找不到?所以這也算是一種炒作方法?

最後再補個資料,有人認為吳寶春的世界麵包大賽冠軍,好像也沒什麼了不起,主辦單位是間私人企業,又不是有政府背書,所以說是世界冠軍似乎名不符實,甚至認為稱此賽為「烘焙界麵包奧林匹克」是不倫不類。

關於這點我查了一下,吳寶春的這個世界麵包大賽冠軍,全稱為:路易樂斯福世界麵包大賽,英文叫Coupe Louise Lesaffre,法文稱為Coupe du Monde de la Boulangerie,每三年一次在法國巴黎烘焙展覽會(Europian Show)時舉行的世界麵包比賽。後因該比賽需龐大資金與人力,經過幾屆後由路易樂斯福(Louise Lesaffre)酵母公司承辦。規則為:由參賽國自行舉辦初賽,向主辦單位報名認可後,參加地區性的複賽,複賽優勝者獲參加決賽資格。該比賽囊括全球麵包烘焙高手投入長達數年時間與賽,為烘焙歷史比賽上前所未見的創舉。

以上都是取自中文維基百科的記載,我查了一下英文版的維基百科,其實意思也是類似,這比賽確實被譽為烘培界的世界盃(the World Cup of Baking,此條目還附有2008年華爾街日報的報導),如果還是覺得這沒什麼,可以用the World Cup of Baking當關鍵字Google看看,應該會發現確實都是跟這個比賽搭在一起,多直接寫法文:Coupe du Monde de la Boulangerie,比如這篇就是,日文則稱之為:パンの世界杯パンのワールドカップベーカリー・ワールドカップ,也都是在講路易樂斯福盃,用的是法文音譯クープ・デュ・モンド・ド・ラ・ブーランジュリー。

畢竟如果還有其他世界級麵包比賽存在,應該用麵包世界盃、烘培世界盃之類的英、日文字眼去Google,就會看到該比賽的名稱囉,是以在還沒有其他的世界級烘培比賽出現之前,吳寶春的Coupe du Monde de la Boulangerie冠軍的確足以掛上世界盃之名無疑!

另一個證據是,2012年日本人得到這個麵包比賽的冠軍,該國也是有新聞做了特別報導,人家可是毫不客氣寫上世界第一吶。

arrow
arrow

    占卜師子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